渭南日报 记者马周宁
“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宣传信息后到县残联咨询,就领着娃他爸到医院接受康复训练。现在政策就是好,给我家解决了大问题。通过康复训练,现在娃他爸已经有了生活自理能力。”残疾人家属杨腊女激动地说道。
杨腊女口中的好政策,正是我市开展的低收入家庭中“三瘫一截”(脑瘫、偏瘫、截瘫、截肢)残疾患者住院康复训练补贴项目。为了有效落实“发展残疾人事业,加强残疾康复服务”总要求,全面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,减少肢体残疾发生与发展,今年4月,市残联选取潼关县5个镇33个自然村326名困难残疾患者,开展了低收入家庭中“三瘫一截”(脑瘫、偏瘫、截瘫、截肢)残疾患者住院康复训练补贴项目试点工作。
“我们成立了康复训练项目领导小组,并通过自身渠道外聘5名专家领衔的15人基层康复服务人才队伍,建立了500平方米康复病区,配备专业康复器材。通过健康知识讲座、患者讲康复经历等形式唤醒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。通过大面积宣传工作,总结出运动、物理等5大类经验疗法,全面实行中西医结合、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结合为特色的整体康复治疗手段。目前,按照项目要求,完成康复项目训练救助34人。通过康复训练,73.5%的残疾患者基本能达到生活自理,有效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,阻断了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风险。”潼关县矿建医院院长冯勇告诉记者。
潼关县残联理事长李项平介绍,目前试点实施的“三瘫一截”残疾康复训练补贴项目,救助对象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、农村已脱贫户、低收入户、边缘户、脱贫监测户等为主,针对脑瘫、偏瘫、截瘫和截肢等“三瘫一截”残疾人中诊断明确,有强烈的康复训练意愿、有治疗潜力的患者,按照每名需要住院的残疾人医保报销后每次平均自付费用约700~800元、每年治疗3~4次的标准,给予每名残疾人3000元的补助。
近年来,我市“以人为本”稳步推进残疾康复训练补贴工作,以解放残疾人家庭、提高融入社会能力为重要抓手,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康复服务,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数量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。我市坚持把残疾康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市委、市政府牵头负责,强化政策项目融合互动,各县级强化公共资源县域统筹,建立健全县镇两级残疾康复训练项目实施基地,强化阵地建设,主动对接农业、住建、扶贫等乡村振兴项目承接单位,将残疾康复训练项目融入老旧小区改造、人居环境改善、全民健身活动站等县域城镇化建设项目中去,以工代宣、提升残疾康复项目实施的覆盖面,让残疾人生活越走越有奔头。
“我们以此为范例,着力推动残疾康复项目与残疾康复需求、地方卫生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,经探索和实践,已形成了服务流程规范、转介服务明晰、政策相互补充、项目高度融合的基层康复服务体系,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、可推广性,随后,我们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。”市残联党组书记、理事长蒋会海信心满满地说道。
目前,我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已经达到了97.55%,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率已经达到了100%;通过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,架起了党和政府与残疾人的连心桥,残疾人康复需求比例不断下降、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上升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残联力量。
